2021年12月17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十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东莞市“七五”普法决议执行情况的报告》。与会人员认真审议了《报告》并提出意见建议。现将审议意见综合如下:
会议认为,市政府及有关单位认真执行“七五”普法决议,建立普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行普法责任清单制度,普法责任更加落实;突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典以及全市中心工作和民生关切的热点问题等普法重点,主题鲜明,普法工作受众更广;抓住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外来务工人员及企业管理者这些重点人群,分类施策,普法力度持续加强;开展法治创建活动,将普法融入公共法律服务,普治并举,提升质效,依法治理成效更加突出;建设法治文化景观,推进融媒体普法,法治文化更加丰富。“七五”普法决议的各项目标顺利完成,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法治文化蓬勃发展,为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市政府的报告全面客观地介绍了我市“七五”普法决议执行情况,提出了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下一步工作思路。会议同意该《报告》。
会议指出,虽然我市“七五”普法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普法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艰巨性的工作,目前仍面临一些不足。一是对普法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镇街、单位对普法工作的长期性、基础性认识还不够。部分单位履行普法主体责任还不够到位,片面认为普法工作仅仅是司法行政部门的事,缺乏主动开展普法工作的意识。二是普法工作责任的落实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镇街、单位普法工作发展不平衡,部分单位对“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理解不够透彻,工作中存在重执法、轻普法,普法工作考核机制有待完善。三是普法工作的覆盖面、精准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普法工作仍然以传统的“大水漫灌”的普法模式为主,部分单位普法内容单一、方式简单,不能满足群众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四是普法工作的效果有待进一步落到实处。对普法需求研究成果运用不够;新媒体新技术运用得不够快捷高效;基层普法队伍力量不足、经费保障不足,导致普法的互动性和吸引力不够,社会的参与面不够广、参与度不够高。
会议强调,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明底色。普法承接立法,融于执法司法、推动守法,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工程。要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新思维,进一步提高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东莞在“双万”城市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营造优质高效的法治环境。
会议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一是提高认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普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要切实提高普法工作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思想认识。二是加强领导。市镇两级政府及有关单位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切实加强党对普法工作的领导,将普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规律特点和新的形势任务,强化对普法工作的指导,以高质量普法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推动东莞在“双万”城市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二、强化普法责任,全面提升普法工作保障。一是加大统筹协调力度。进一步健全普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部门各单位的联动配合,推进普法与立法、执法、司法、社会治理相融合。二是强化普法经费保障。要认真落实有关普法经费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普法经费投入力度,建立普法经费动态增长机制。三是深入推进“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全面落实普法责任清单制度,健全普法工作考核评估机制,推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有关组织落实普法主体责任,加大对管理服务对象的普法力度。落实典型案例发布制度和法官、检察官、行政复议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加大以案普法力度。四是探索设立基层普法专员。强化村(社区)的普法责任和功能建设。五是把广泛普法和严格执法相结合。在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法治实践全过程同社会公众保持良性互动,以实际行动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正义可期待、权利有保障、义务须履行,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三、坚持人民立场,推动精准普法、普治结合。一是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普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要把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普法重点,增强受众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使普法更为群众喜闻乐见。要在实时普法、公益普法、精准普法上下足功夫,营造“人人学法、人人知法、人人守法、人人普法”的良好氛围。二是继续抓好重点人群的普法。着力培养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注重对青少年的“精准普法”,总结推广“校园法苑”等普法经验,促进从小树立法治信仰。从外来务工人员的学法需求入手,用通俗的语言解读法律的内涵。三是推进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聚焦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非法集资、“套路贷”等涉众型、新型违法犯罪重点普法。加强公共卫生安全、防灾减灾救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方面普法。健全党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强化村(社区)依法治理,聚焦集体土地使用、征地拆迁、集体财产处置等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的普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
四、不断创新优化,推动普法工作继续走在前列。一是创新普法形式。以互联网思维深耕智慧普法,注重运用新技术分析不同的法治需求,提高普法产品供给的精准性、有效性,增加普法活动的互动性、趣味性。二是加强普法队伍建设。加强普法讲师团和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对社会力量开展普法的服务管理。加大对村(社区)党员干部、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等普法工作力度,培育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三是增强法治文化的渗透力。推动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本土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道德教化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将法律条文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等社会基本规范,推动公民法治行为习惯养成,持续提升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推进全民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