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人大网欢迎您!
  •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 > 市人代会 > 市十六届人大七次会议
    东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东莞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
  • 2021-02-06 23:06
  •          
  • 来源:
  •          
  • 发布机构:
  • 【字体:   打印

    (202126日东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主席团第四次会议通过)

    东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审查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东莞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及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以下简称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财政经济委员会在对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进行初步审查的基础上,结合各代表团的审查意见,又作了进一步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2020年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和市委工作要求,认真落实省“1+1+9工作部署和市“1+1+6”工作思路,全力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超常规机制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制定落实助企撑企15助企复工10”“优化服务15”“加快复苏16”“投资松绑30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组建36个指导服务组对企业开展贴身服务,设立50亿元专项资金保企业促复苏稳增长,有效稳定全市经济基本盘。同时,大力推进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等各项工作,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明显改善、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三大攻坚战取得突破性成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逆势而上、稳中有进、进中向优。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批准的202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预期目标均圆满完成,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值得充分肯定。

    同时也要看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了一个大洗牌、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全球疫情大流行及疫情冲击带来的各类衍生风险导致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中美经贸摩擦和龙头企业受打压的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不明朗;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矛盾没有根本消除,产业动能、科技创新、城市品质、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落实新发展格局步伐有待加快。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1年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总体可行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市人民政府提出的2021年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确保我市“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和在全省实现总定位总目标中承担更大责任、走在全省前列的使命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本着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原则,充分考虑外部发展环境及自身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当前与长远、需要和可能,体现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主要预期目标和政策取向符合实际、总体可行。建议市十六届人大七次会议批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东莞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东莞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三、做好2021年计划执行工作的建议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十四五开局起步之年,做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至关重要。为此,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以下建议:

    (一)巩固拓展“双统筹”成果,确保经济运行稳中向好。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疫情防控各项决策部署,毫不放松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坚决防止疫情反弹。优化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工作机制,加强要素资源保障,进一步做好对重点企业的贴身帮扶,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开拓国内市场、扩大有效投资、繁荣消费市场、巩固外贸优势等为抓手,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加快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推动经济复苏向好。

    (二)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着力补齐补强产业链,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以建设松山湖生物技术产业基地、东部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东莞新材料产业基地、东莞数字经济融合发展集聚区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为抓手,加快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数字经济等“软产业”。加快松山湖、滨海湾、水乡、银瓶创新区等重大发展平台建设,强化重大平台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作用。

    (三)优化创新生态,加快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牵引,积极推动南方光源、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建设,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改革,打造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提升产业创新策源能力。加大重点关键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引进,加快集聚高端科技创新人才。

    (四)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建设高品质现代化都市。坚持“多中心、分片区、网络化”城市布局,加快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三位一体”都市核心区建设。坚持“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持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进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增强城市用水、用电和用气保障,以“绣花”功夫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巩固提升污染治理攻坚战成果,实现城乡环境“天蓝地绿水清”。要不断提升民生福祉,做好就业创业服务,加快教育扩容提质,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平安东莞”建设,鼓励促进文体事业发展,打造和谐幸福美丽之城。

    (五)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增创体制机制红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证照分离等改革,精简涉企证照,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加快推动金融、土地、知识产权等要素市场改革,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构建现代财税体制,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现代财政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升国有资产效益。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在我市开展先行先试改革、布局重大改革试点试验任务等,不断增创体制机制红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东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