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人大网欢迎您!
  •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要闻 > 立法工作
    东莞:立法守护非遗根脉,让非遗“活”起来
  • 2024-04-18 16:38
  •          
  • 来源: 羊城晚报
  •          
  • 发布机构:市人大
  • 【字体:   打印

    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店、炽华兴麒麟醒狮店……漫步在“东莞非遗第一街”——石龙镇百年老街中山路,既能欣赏到独特的骑楼建筑,又能收获传统的非遗体验,这种“非遗+老街”的时尚碰撞正在让非遗“活”起来、“潮”起来。

    记者近日从东莞市人大常委会获悉,今年东莞将通过立法守护非遗根脉,“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街区”“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均已被写入《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

    茶山镇国家级非遗项目“茶园游会”

    百年老街与非遗双向奔赴

    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常常用在新居入伙、婚嫁生子等喜庆大事上,有着步步高升、一帆风顺的好意头。2010年5月,石龙镇的“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被认定为东莞市第二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加入制屐行业当中,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面临失传风险。2023年,该非遗项目被列入市级非遗濒危项目。

    红漆描花传统木屐

    石龙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店就开在东莞非遗第一街,店主梁锦泉是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传承人。他儿子梁家聪大学毕业后先是在广州工作,由于从小帮父亲制作木屐,对木屐有着深厚的感情,后来决定回家传承非遗文化。梁家聪根据年轻人的特点,与父亲一起推出“迷你屐”、红漆描花利是封以及跨界联名文创产品,“迷你屐”还成为了爆款产品。

    对于儿子接棒自己坚持了数十年的手艺,梁锦泉十分欣慰,“依靠双手做一双好看的木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制板到完工,需要近20个工序。我会将自己的手艺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人,也更乐意看到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这项非遗”。

    石龙是东莞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文化氛围浓厚。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非遗文化,石龙将中山路打造成了“东莞非遗第一街”,目前已进驻近十个省市级非遗店铺。每家店铺在保留展示销售的基础上,都设置了体验区,解锁“非遗+体验”新模式。

    图片

    争取恢复“寒溪十四景”

    图片

    再过一个多月,东莞就将进入一年一度的龙舟季。作为非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龙舟文化在东莞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东坑镇的陈先生日前向东坑镇政府建议,逐步恢复东坑龙船趁景,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

    龙舟文化是东莞非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东坑曾是寒溪河流域龙舟文化重镇,全镇各村共拥有28条传统特色龙船,以前每年端午节都会举办隆重的游龙趁景活动,更是‘寒溪龙船十四景’重要组成,也曾派出代表队参加过东莞市龙舟锦标赛及镇街比赛,可惜因故中断多年,实在惋惜。”陈先生说,东坑镇有着农耕卖身节、糖不甩技艺、木鱼歌等多个非遗文化项目,近年相邻的横沥、寮步等多镇均开始重视龙舟文化,东坑镇的龙船虽多已损坏,但各村仍保存着老龙头、龙鼓、龙桡、龙旗、奖杯等历史印迹。建议文化主管部门收集各村龙头、龙鼓等龙船老物品,可在卖身节、端午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非遗活动中做特别展览活动,同时也积极推动各村购置新船,恢复东坑龙船趁景,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

    对此,东坑镇有关部门回应称,2023年东坑镇政府也提出相关意愿,并深入到村(社区)基层一线调研。各村对恢复划龙舟一事饶有兴致,但均表示组织难度大。建议先让条件较成熟的村小范围举行,例如,丁屋、彭屋等在寒溪河(外河段)开展,再根据开展情况、效果及民众支持度等,策划逐年铺开,争取恢复壮观的“寒溪十四景”。

    市民积极呼吁,政府及时响应,让非遗传承更有“力”。《意见稿》提出,鼓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本辖区内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可以从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向市文化主管部门推荐列入上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

    对非遗进行“分类保护

    近年来,东莞高度重视非遗项目与传承人申报工作,扎实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截至目前,东莞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项、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54项、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167项,传统技艺、民俗、传统医药等十大类别非遗全部涵盖。

    以立法的形式对非遗进行保护和传承,这是东莞市人大常委会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意见稿》中提出对非遗“分类保护”,其中,对具有生产性技艺和社会需求,能够转化为文化产品或者文化服务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应当通过培育和开发市场、完善和创新产品或者服务、建立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引导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支持等方式,实行生产性保护;对受众较为广泛,活态传承基础较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指导项目保护单位通过培养后继人才、提供必要场所和资金、开展项目保护优秀实践案例和创新案例遴选、加强宣传推广等方式,实行传承性保护。

    如何让非遗“活”起来?《意见稿》写明,支持将非遗与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结合,发展非遗旅游,促进非遗融入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旅游空间;遴选特色鲜明、服务成效显著、群众广泛认可的非遗设施场所和提供非遗体验、研学等服务的旅游相关场所,设立非遗体验基地;支持在已有旅游线路中有机融入非遗展示体验等内容,推出非遗特色旅游线路。

    专家建议:非遗保护与管理要与产业相结合

    茶山镇宣教文体旅游办党支部委员李培军曾获评“2023年东莞市最美非遗工作者”称号,他期待《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条例》能早日出台,“这是属于我们非遗工作者、传承人的自己的‘法’,为东莞非遗实现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长久的法治保障,从而开创非遗保护法治化、系统性保护的新局面”。

    “非遗的保护与管理要与产业相结合,这样有助于非遗项目保护的活态传承和有序发展。”李培军说,要对非遗项目文创品的开发应艺术性、实用性并重。“一般性的非遗文创品一定要与产业结合才能实现质与量的提高,降低成本,实现盈利,这也是传承人所希望的。此外,企业不能只考虑拿非遗传承人的作品或文创就着手研发,应该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确保非遗传承人的合理回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东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