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人大网欢迎您!
  •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重要发布 > 专栏新闻
    【东莞人大在行动78】聚焦产业向新图强 彰显人大担当作为
  • 2025-10-09 17:21
  •          
  • 来源: 东莞日报
  •          
  • 发布机构:市人大
  • 【字体:   打印

    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今年市人大常委会首要任务。今年以来,常委会紧跟市委部署,把握时代脉搏,加强靶向监督和立法供给,创新人大监督形式,丰富代表履职载体,将人大制度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效能。

    先后出台工作方案、推进方案;创新设立营商环境监测点、行业联络站;以“九个一”为工作抓手,开展“助AI企·献良策”、重大产业项目集中视察等特色活动,召开专题会议,发动财经咨询专家建言献策、推动出台降本增效重大政策……

    市人大常委会高位统筹、周密部署,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特色履职活动,为东莞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力量和智慧。

    全面推进

    聚焦中心工作紧跟党委部署

    在东莞转型升级、爬坡越坎的关键时期,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牢人大工作政治方向,把持续推动市委中心工作落地见效,作为贯穿全年的重大任务。

    “举一纲而万目张。对东莞人大而言,这个‘纲’就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围绕市委关心关切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更好发挥人大重要作用。”

    今年初,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作出了“产业体系向新图强”的重大部署,并明确要求“充分发挥人大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作用”。

    市委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强调抢抓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机遇,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

    市委有部署,人大见行动。市人大常委会把助力加快构建“8+8+4”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履职的重中之重,列入“一要点四计划”,并在年度监督计划中专章部署,贯穿立法、监督、决定、代表工作全过程。

    响应国家战略和东莞实际需求,《东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6月1日正式施行,以法治思维破解城中村改造梗阻问题,推动我市盘活存量资源、拓展产业空间、改善社会治理、重塑城市面貌,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年初出台《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充分发挥人大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作用的工作方案》,年中制定《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方案》,明确重点任务、责任主体和时间节点,在产业提质增效的监督工作中,打出系列“组合拳”。

    听取市政府《关于进一步降本增效促进社会投资实施方案》出台前的报告;检查《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实施情况并开展专题询问;真督实办《促进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大力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议案》;把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嵌入计划规划、预算监督、国有资产管理和政府债务管理等关键环节监督之中……

    围绕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这一首要任务,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行权,自觉把人大工作放在全市中心大局中思考、谋划、推进,做到全市工作重心在哪里,人大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人民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履职活动就跟进到哪里。

    同题共答

    六本台账问诊制造业

    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全市上下共同的责任。一场高规格专题会的召开,见证了东莞锻造“产业脊梁”的坚定决心。

    9月11日,东莞市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召开。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市政府分管领导,发改、科技、工信等市直经济部门负责同志,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等相关机构负责人,以及各镇街人大主要负责同志悉数参加。

    人大与政府同题共答、并肩作战,聚力打通产业升级的堵点、卡点、难点、痛点,这在东莞还是首次。

    产业体系向新图强、发展才能以质取胜。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传统产业“三化”融合发展、优化发展环境等六个重点领域,通过听取专项报告、强化计划预算法定监督、开展专题调研、人大代表视察等形式,打造“助AI企·献良策”、重大产业项目集中视察等特色活动。

    今年5-6月份,市镇两级人大联动,成立“7+32”个调研组,深入百余家人工智能重点企业,进车间、找问题、听诉求、议办法,与企业代表、专家面对面,推动市政府“一号文”加快落地,为东莞制造业提质升级注入“AI动能”。

    从“需求模糊”的落地瓶颈,到“高水平AI产品经理”的人才短板;从数据不出厂、决策边端化、产品换型快、知识传承难的“四大挑战”,到以科技创新、应用场景、机制创新、长效机制为四大支柱的系统性建议……走访过程中,企业对存在问题直言不讳,代表对解决问题全力以赴。

    人大代表集中视察,是保障地方经济高质量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今年7月,由“6+32”个视察组、417名人大代表构成的强大阵容,深入81个重大项目现场,开展为期一月的“沉浸式”视察。代表们不仅看进度,更当起了“解题员”,共发现56个具体问题,收集118条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签约即拿地、拿地即开工”如何从愿景走向现实,项目准入如何更精准,涉企服务如何更高效,如何提升重大项目“含金量”……

    通过集中视察,市人大常委会全面掌握重大项目建设进展,以点带面,推动一批问题加速解决和项目建设热度升温。对集中视察发现的问题,人大代表和基层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和建设性意见。

    专题会议上,市人大常委会根据调研、视察、审议等情况,分专题深入分析东莞产业发展优势,系统梳理卡点堵点问题和对策建议,形成系列专题的问题台账、工作台账,挂图式推进,清单化落实,以工作专班的形式交市政府相关部门办理,并建立督办落实机制。

    精准履职

    前沿哨所“望闻问切”营商环境

    围绕机器人产业“缺资金、缺人才、缺场景”三大共性难题,大岭山拓斯达公司依托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不定期召开座谈会,将企业反映的共性诉求系统梳理、精准提炼,推动“一镇诉求”上升为“全市政策”。

    今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创新设立人大代表营商环境监测点(以下简称“监测点”),依托15家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充分发挥其中人大代表兼具“企业负责人+人民代言人”的双重优势,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经济大市挑大梁注入法治保障新动能。

    “监测点相当于为东莞营商环境设置了一批‘前沿哨所’。这正是市人大常委会运用人大方式、发挥制度优势,破解发展瓶颈的生动缩影。”代表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常委会精准靶向施策,通过创新履职载体,对代表履职深度赋能,将人大监督职能转化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能。

    监测点被赋予监测政策宣传是否到位、审批工作是否快捷、行政执法是否规范、涉企服务是否高效等职责,常委会保障监测点规范化、常态化运行,并对东莞营商环境“望闻问切”,确保问题真发现、监督真到位、解决真有效。

    为精准捕捉营商环境的一线实情,市人大常委会还推动构建起覆盖“企业诉求-代表收集-部门办理-人大督办”的全链条闭环响应机制。15个监测点作为“神经末梢”,确保问题发现“零延迟”、诉求上报“不过夜”,使人大监督的触角更敏锐、响应更高效。

    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监测点通过低成本、高效率收集民意、汇聚民智,将“厂门口的问题”转化为高质量建议,打通了民主民意表达的“最后一公里”,是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体现。

    丰富代表活动载体,拓展代表履职渠道。市人大常委会把建好用好行业人大代表联络站作为发挥代表作用、服务产业链的重要抓手,依托毛织、食品和服装行业联络站,创新“联络站+行业”模式,为代表搭建起发挥专业优势、精准服务产业链的履职平台。

    代表们依托平台深入调研,提出的“加快‘链主’企业政策兑现”“优化惠企平台”等建议,直指产业发展“卡脖子”环节,体现了“内行人”监督“专业事”的精准性。

    营商环境监测点、行业联络站等创新举措,开辟了人大代表专业化、精细化履职的新路径,实现了代表履职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和实践探索,将人大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代表履职成果真正成为助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金钥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东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