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产业竞争是大国角逐的主战场,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力量。作为“世界工厂”的东莞,如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关键一招”?9月11日,东莞召开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联席会。本次会议聚焦“8+8+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围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这三大重点内容,为推动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把脉开方”。
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东莞如何进一步破解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堵点难点,为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东莞人大系统主动担当,积极发挥监督职能和代表作用,以“六个一”举措深入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深入一线开展专题调研、执法检查、议案督办、集中视察,推动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各级人大代表围绕产业政策落地、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引进、营商环境优化等提出高质量建议,推动政府完善政策供给、强化要素保障、提升服务质量,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和民意支撑。
本次联席会上,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汇报了东莞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总体情况;市科学技术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作补充汇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作书面汇报。
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介绍,“十四五”以来,东莞市工业规模实现大幅提升,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突破2.5万亿元、5000亿元大关,营业收入位列全国第七、全省第三;4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前列。当前,东莞市以“8+8+4”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引领,已形成以万亿级新一代电子信息、五千亿级装备制造、千亿级新材料为支撑,新能源、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等百亿级集群协同发展的“万、千、百”亿元级产业集群格局。
同时,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东莞市在制造业规模壮大、产业体系构建以及服务业融合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对照国际科创制造强市建设目标,仍面临三方面突出瓶颈,直接影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与后劲:产业结构待优化,新旧动能转换承压;科技创新赋能不足,创新生态待完善;产业空间发展质量不高,园区协同待加强。接下来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聚焦核心制约点发力突破,重点推进完善产业推进机制、做强支柱特色产业、精准招商引项目、推动科技产业融合、深化人工智能应用、优化要素配置等六方面工作,着力破解结构优化、创新赋能、空间提质等关键难题,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市科技局表示,下一步将精准发力,在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人工智能等方面再上新台阶。其中,在新材料产业方面,东莞将加快出台专项政策,支持企业研发投入、产学研合作及研发环境优化;推动镇街(园区)建设专业化产业园,打造固态电池、半导体材料等前沿领域集聚生态;加速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赋能,依托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推动技术攻关成果熟化与产业化,统筹引进电子材料、新能源材料、半导体等关键领域项目。
市工信局表示,目前东莞正以“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为目标,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构建更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更成熟的机制体制、培育更可持续的发展生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东莞将围绕重点产业,加强优质项目招引,强化与重点央国企对接合作,吸引更多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落户东莞。同时,将人工智能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构建“算力+算法+数据”协同发展生态。夯实智能算力、数据要素、模型算法等关键底座,着力拓展“人工智能+”示范应用。推进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滨海湾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本次联席会,东莞人大通过搭建高水平联席对话平台,进一步凝聚人大、政府等多方力量,聚焦产业协同、创新生态、要素配置、政策衔接等关键议题,共同研判问题、提出务实举措、突破发展瓶颈。通过面对面交流,政府相关部门现场回应,进一步动员全市人大系统和各级人大代表凝心聚力,推动形成“同题共答、同向发力”的工作新机制,助力东莞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个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也没有捷径可走,重点是围绕市委部署,锚定重点任务,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有针对性地深入推进相关工作。今年以来,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开展了一系列专题调研,并结合省人大省政府联席会议和专题会议精神,紧扣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发展、传统产业“三化”融合发展梳理出产业发展部分问题清单和工作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