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收集,每周运走。既节约了生产经营成本,又降低了违规排放风险。”7月12日,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阿克苏公司厂区内,一辆废水收集车正在抽取工业废水。阿克苏环保负责人梁祺森坦言:“我们是零散工业废水治理模式的受益者。”
2023年,广东东莞在全国率先出台《东莞市零散工业废水管理条例》,创新零散工业废水集中治理的“东莞模式”,为全市约1.2万家企业找到“出路”。这是东莞行使地方立法权、科学立法的智慧结晶。
获得地方立法权10年来,东莞发挥“小快灵”立法优势,按照“解决东莞问题”“彰显东莞特色”“突出首创性”的要求,制定修改了19部具有浓郁“东莞味道”的法规。
“小切口”立法激活上万家企业
东莞是制造业名城,也是工业大市。在制造业产业链环节,汇聚21万多家工业企业,其中约有1.2万家零散工业废水产生单位。
这批企业是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配套企业,受成本、场地、管理等因素的制约,违规排放现象多发,造成环境污染,给东莞环境治理带来压力。
“因场地过小、废水排放量少,这类企业无法建设独立的废水处理设施。而一旦建设废水处理设施,就意味着成本大幅度增加,一般的中小微企业根本承受不起。”作为零散工业废水管理的业务指导单位,东莞市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黄耀兴深有感触。
不能妥善处理工业废水,意味着无法正常生产。因此,为了给上万家企业的零散工业废水“找出路”,东莞市人大常委会、东莞市生态环境局积极为企业创造合法生产、降本增收的经营环境,解决零散工业废水的治理难题。
针对废水产生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监管难等问题,早在2009年,东莞就创新提出“零散工业废水”概念,并积极探索集中治理模式。
运行十多年来,东莞在零散工业废水治理上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东莞模式”。2023年,东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小切口”精准立法,将工作经验固化提升为地方性法规,制定出台《东莞市零散工业废水管理条例》,开启了国内对零散工业废水用立法规范管理的先河。
条例细化零散工业废水产生单位和处置单位责任,对其产生、收集、储存、转移、处置、排放全过程管理,提出废水处理设施“共享”治理理念,规定了转移处理的收费标准,实行市场调节价。
值得一提的是,东莞因地制宜地建设了五家零散工业废水处理中心,以适应不同区域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零散工业废水集中治理体系的高效运行。
零散工业废水治理模式,促进1.2万家企业步入绿色发展。梁祺森算了一笔账,采用集中处理模式后,企业每年可节省的处置费用达50万元。这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还显著减少了违规排放污染环境的风险。
统计显示,2024年,东莞市共有778个建设项目以该处理方式通过环评审批;全市累计转运处理零散工业废水约29.21万吨,日均处理约798吨。全市高峰期,约有零散工业废水产生单位1.2万家,共节省建设成本13亿元,每年还节约运营成本15.6亿元。
“小切口”条款增进千万人口与城市共生共荣
一部法规兴莞企,是东莞紧盯热点难点问题,坚持“小切口”“小快灵”立法的缩影。
“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着眼解决突出问题,围绕自身实际,不断丰富立法形式,增强立法实效,制定了很多‘切口小、效果好、特色明’的地方性法规。”东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
所谓“小切口”,其“小”是与“地方”相对应,“切口”则是一部法规要解决的问题,即是地方立法须准确定位,使法规立项体现地方特色和需要。
自2015年取得地方立法权后,东莞便将出租屋立法提上议事日程。2018年12月1日,《东莞市出租屋治安与消防安全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进一步织密东莞出租屋管理制度体系。
出租屋管理为何如此重要?这与东莞的城市特点息息相关。在东莞,一直有着“管好出租屋,治安好一半”的说法。
东莞是“GDP过万亿、人口超千万”的“双万”城市,实有人口逾1300万,其中流动人口超1000万。全市独栋出租屋超40万栋,既方便了外来人口居住,又给治安和消防带来管理问题,大部分治安案件与出租屋有关联。
条例理顺了东莞出租屋治安与消防管理的主体责任,抓住居住人员信息登记和报送不积极、流动人口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建立出租屋信息管理制度、治安与消防安全责任保证书制度、特殊类型出租屋管理制度等,推动出租屋管理规范化。
以法治思维推进出租屋管理,抓住了出租屋治安与消防安全管理的“牛鼻子”。
条例实施后,东莞实现了出租屋信息化管理,出租屋治安管理信息采集率和出租屋安全隐患整治率持续提升,出租屋管理基本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动态准,全市涉出租屋治安案件和火灾起数年降幅均逐年大幅下降。
2023年,东莞市人大常委会聚焦突出问题,把握好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和目标导向,对条例进行修订。
比如,针对突出存在的“房中房”等问题,条例规定了出租人不得分隔搭建出租、不得按床位出租;针对出租屋瓶装煤气多,检查主体不明确的问题,规定了瓶装燃气经营者应当免费提供入户安全检查。
这些“小切口”的条款,充分体现了市情特点、地域特征,切口小、发力准、效果好,推动“老大难”问题逐一解决,让东莞出租屋治安与消防安全管理、执法更加规范有序,依法治理的氛围愈发浓厚。
“小切口”选题护航“万亿”发展环境向优向好
“小切口”立法,选题是关键。在地方立法工作中,东莞市人大常委会紧扣高质量发展需要,围绕全市中心大局、紧贴人民群众美好向往,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热点难点问题转化为立法选题,严把选项“第一关”。
东莞是经济大市,各类市场主体突破180万户,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为回应市场主体关切,与湾区城市同向聚合、同频共振,整体优化提升区域营商环境,2023年年初,东莞启动了《东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制定工作。
“地方立法要求‘切口’小,就是要比国家层面立法更贴近地方的实际,更为有效地解决由于地区差异导致的问题。”东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围绕“小切口、特色化”的立法要求,立足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定位和对外经济活跃度高的产业特点,《东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创新篇章结构,单设“先进制造环境”“科技创新环境”和“国际化环境”章节,设置了产业发展方向、土地、用工、创新链和创新生态,以及对外交流合作、优化通关流程等方面条款。
从立法实践上来看,聚焦“小切口”出台的《东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着力解决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
比如,把“核审分离”“完工即投产”等东莞一些与加快项目落地直接相关的创新性改革措施上升为法规予以固化,创设了推动设立民营企业家日、镇村工业园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行涉企优惠政策“免申即享”等条款。
“小切口”守护莞邑非遗千年文脉
地方特色是地方立法的生命力所在。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东莞被赋予了在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和基层治理等方面的立法权。
以立法的形式对非遗进行保护和传承,是东莞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的重点立法工作之一。当年12月1日,《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东莞自2015年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首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也是广东省首部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规。
起草过程中,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开门立法、民主立法,充分听取人大代表、职能部门、立法专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人民群众的意见,紧密结合东莞非遗传承保护的现状,拿出较高质量的非遗条例草案。
石龙镇中山路被称为“东莞非遗一条街”,已有13个国家、省、市、镇级非遗项目进驻,包括石龙醒狮头、石龙新昌鼓、红漆描花传统木屐等非遗项目的制作技艺。条例草案征求意见时,专门听取了非遗项目代表传承人、管理人员意见,多条建议得到采纳。
条例设立“建立非遗特色街区”“发展非遗旅游”“设立镇(街道)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将非遗融入素质教育”“鼓励支持非遗项目异地传承”“发挥非遗经济效能”等条款,明确了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机制,筑牢保护根基,守护非遗之美。
为零散工业废水立法、为出租屋治安与消防安全管理立法、为优化营商环境立法、为非遗保护立法……一部部具有浓郁“东莞味道”的法规,在发展需求上“切准”、在立法权限内“切小”、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切细”,护航东莞高质量发展。